拒绝网络暴力 #阳光讨论#倡网络文明(3)

从心理角度分析,网民“没有理由”地讨厌一个人,进而对其实施网络暴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楚新表示,这是网

本文由稀音在线发布于2015-07-14
目前已被网民围观了192次
转载请注明文章地址http://www.xiyinol.com//cn/aixingongyi/gongyihuodong/2015/505.html
原文来自“稀音传媒”,原作者稀音传媒

  从心理角度分析,网民“没有理由”地讨厌一个人,进而对其实施网络暴力,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传媒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黄楚新表示,这是网民心理特征决定的,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群体心理现象。当前网络暴力呈现出恶搞当事者和娱乐化倾向,公然放弃维护道德正义的外衣。由于网络环境的匿名性,很多人认为网络暴力无需承担责任,可肆意发出信息。

  另外,黄楚新认为,从互联网特性来看,借助虚拟技术构造而成的网络交互空间,为网络暴力的产生提供了主体多元、责任分散的舆论场域。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信息的生产和再生产系统,繁杂难辨的海量信息强化了网络受众的风险感知度。同时,社会转型过程中风险的无序释放是催生网络暴力的现实动因。网民群体年轻化的结构特点和泛道德化的文化心理,也是催生网络暴力的重要因素。

  应对:强化全民网络文明素养教育,让“人言可敬”

  在今年六一时节举办的“第二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上,中 宣部副部长、中央网信办主任、国家网信办主任鲁炜致辞,提出中国好网民关键在“四有”,其中之一就是“有文明的网络素养”,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网上正能量,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方式,培育崇德向善的网络行为规范,用优秀思想道德文化滋养网络、滋养社会,自觉把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欺诈、色情低俗等污泥浊水清除出去,让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这次袁姗姗首谈网络暴力、倡议“人言可敬”的话题被热议后,新浪微博发起了“阳光讨论”微话题,提出“礼貌评论,不使用低俗、污秽词语”等十条倡议,呼吁网友净化网络环境、传递温暖真情、传承网络公益文明运动。

公益广告

相关推荐更多>>

新闻报道
2019全国“爱耳日”公益音2019-03-12
携手青年,人道同行 “一2018-10-23
陈竺赴英山调研定点扶贫2018-10-23
“中国—东盟红十字博爱2017-10-04
红十字进校园关爱青少年2017-10-04
为爱同行北京2016长城越野2016-09-26
我们是谁 关于稀音在线 联系我们 隐私声明 用户协议
我们做什么 公益宣传 慈善活动 爱心推广
网站相关 网站地图 新闻订阅 标签云

Copyright © 2007-2020 稀音在线™ XiYinoL.Com 版权所有 黑ICP备11003048号-3技术支持:黄牛传媒